查看原文
其他

光荣属于二连!长津湖老英雄用残臂写下牺牲战友的故事

共产党员 2022-12-26
1950年,志愿军战士朱彦夫坚守朝鲜长津湖畔“250高地”,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。

回国后,他用残臂夹笔写下牺牲战友的故事,这次又专程写下“光荣属于二连”一行字,委托女儿带到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现场。二连是朱彦夫曾战斗过的连队。


朱彦夫——89岁的老战士、长津湖战役幸存战士,被誉为中国的“保尔柯察金”。

“在云蒙山下的峭壁间,镶嵌着一片大小各异的天然石窟……”朱彦夫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《极限人生》如此开端。


1933年7月,朱彦夫出生在一座低矮的小石屋里。

没过几年,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沂蒙山,山河破碎,风雨飘摇,朱彦夫的父亲活生生被侵略者打死。一夜间,报国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。

朱彦夫背着母亲参军,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,渡江战役等上百次战斗。战役中,他炸碉堡,冲前线……生死无畏,屡次立功。


1950年,朱彦夫赴朝作战。在一场战役中,他身受重伤。这位钢铁战士在经历了47次手术、昏迷93天后,他奇迹般地醒了过来,但永远失去了四肢和左眼。



回国后,朱彦夫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院,受到专人护理照顾。但他说,自己不能成为国家的负担,于是主动放弃待遇回到家乡。

回到家乡后,看到乡亲们生活仍然比较贫困,朱彦夫忧心忡忡,决心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。


朱彦夫的家乡山高坡陡,缺地少水,村民要跑好几里山路才能接上生活用水,去晚了只能舀泥汤。


朱彦夫带领全村,昼夜不停地修井。1971年的冬天大雪纷飞,井挖到10多米深时终于见了水,朱彦夫不放心,坚持下到井底。



大伙把他拉上来时,他的残腿疼得厉害。朱彦夫想把假肢卸下来,用牙咬着固定假肢的扣子,却怎么也咬不开,他又用残臂砸假肢用力往下磕,还是卸不下来。此时井里的泥水、腿上的汗水、断肢创面渗出的血水已把假肢和残腿冻在一起……


乡亲们掉泪了,有人脱下棉袄捂在朱彦夫的伤腿上。一位老人跑过来抱起朱彦夫的双腿,放在自己胸膛上哭着说,“你回家不行吗,听俺这一次吧”。

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,张家泉村终于有了历史上第一眼大口井。


过去的张家泉村是十足的荒山荒地,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,朱彦夫提出,“用锄头和独轮车,向荒山和沟壑要耕地。”


村民心里直犯嘀咕,壮劳力不过百十号,这能行吗?

此时的朱彦夫展露出军人本色,他用拐杖敲得地面梆梆响,整个身体挺了起来说,“不干,沟还会荒下去!整起来,就是咱村的粮囤子!我都不怕,你们还怕啥?” 


就这样,朱彦夫带领全村一干就是一个冬春,他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。

很多次,朱彦夫干着干着,“扑通”一下摔倒在地,村民把他背起来要送他回家,他大声喊叫,“快放下我,乡亲们都干着,我能回去吗?”


朱彦夫带领乡亲们搬了2万多土石方,建成了2000多米长的暗渠,祖祖辈辈荒着的“赶牛沟”变成了平展展的耕地,当年张家泉村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。

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,张家泉村荒山变青了,土岭变绿了,已成为鲁中地区最大的花椒集散地和果品集散地。


89岁高龄的朱彦夫有很多个身份——全国模范伤残军人、全国自强模范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时代楷模、全国道德模范......

而他最看中的,是“战士”这个身份。他说:“战士就意味着冲锋,生命不息冲锋不止。”



生命于你不止一次

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

军礼,致敬!



源:观察者网客户端


责编:张明宇

编审:陈卫平 陈竞超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